欢迎光临天水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推进档案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进程

发布日期:2025-09-12 16:49    作者:周林兴 姜 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涵养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从容自信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特性,是激励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档案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中华文明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信证。

从殷墟甲骨到纸质典籍,其中承载的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和精神血脉,记载并揭示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表征。如,象形会意的殷墟甲骨文,不仅奠定了汉字“形声义”3000年的传承根基,更是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与根脉;连接丝路文明的敦煌遗书像年轮一样封存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历史印记,是探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源头活水。将档案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中,既是对中华文明根脉的守护,也是对现代文明建设的赋能,更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民族认同的战略选择。

档案文化是赓续中华文明标识的基因宝库

相较于以“文化断裂”为显著标识的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因汉字谱系的赓续传承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连续性。

作为文字记录的载体,档案思想雏形产生于结绳、刻契等原始记事,具有备考备查、信守备忘的功能。从早期的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再到如今的纸质文书,这些档案无一不是对汉字演进逻辑的具象呈现,更是符号系统在制度、科技、伦理等领域持续输出文化功能的重要见证。如,殷墟甲骨中对单字“车”象形结构历史演变的记录,成为解码古代车马制度的钥匙。毋庸置疑,资料翔实、内容权威的档案及其蕴含的文化能够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提供“原生性基因”。

通过档案文献编纂“占有”历史解释权(如孔子修“六经”、刘向校《战国策》)、共享时间制度(如年号纪年)、继承文化传统,将多线历史进程所形成的差异,以实事求是、理事合一的精神纳入“当下共在”的中华文明标识阐释系统中,可以促使中华文明生命体在经、史互动中不断创生,并扎根于探索标识体系持续发展的可能。如,《续修四库全书》工程以文献汇编的形式实现了“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理想。

由此可见,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文化基因的“密码本”,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根脉。

档案文化是标识中华文明特性的重要见证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蕴含着独具民族特色的理论内涵和话语表达,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在构建历史文化记忆和国家文化认同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现了中华民族木作榫卯技术的体系性创新,《本草纲目》见证了中医药知识生产的迭代发展,《纳西东巴古籍》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态度与形象,证实了中华文明是真正的文化“大观园”。

内涵丰富的档案文化,记载了诸子百家思想、四大发明、律令制度、伦理道德等核心文化基因,也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内核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构筑了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如,红色档案不仅能够为社会公众从时间与空间上追溯历史渊源、解读革命文化意蕴、阐释国家民族特性、寻求民族文化认同提供翔实的文本依据,更能向社会公众传递革命先辈开天辟地、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和不畏强敌、敢于牺牲、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范。

由此可见,依托档案文化建设,将能够有效助力对揭示中华文明精髓的标识进行提炼、整合、体系化,既是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推动中华文明不断更新的重要实践。

档案文化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力量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档案文化具有强大的现实构建力与创新转化力,能为文明标识注入生生不息的时代活力,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如,2023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推出“古籍寻游记”线上超现实体验项目,创作故事化、情景化VR互动纪录片,使蕴含在故纸堆中的民族智慧与文化精神以可感、可知、可亲的方式走进公众认知,是对中华文明标识内涵与外延的一种丰富。再如,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策划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巧妙地将档案内容与活态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使档案文化成为滋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力量。同时,该馆还为其新馆设计了全新VI系统和IP形象,立体鲜明地宣传明清档案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是对中华文明标识的当代构建与激活的一次尝试。

由此可见,档案文化作为文明基因的“解码器”与“转化器”,可以通过解构民族历史符号,使之植入现代语境与时代内涵,生成契合新时代语境的标识内涵,进而推动中华文明标识从“文化符号”向“解决方案提供者”跃升,为人类文明进化提供中国方案。

档案文化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生动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档案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物质载体,更是我们挖掘、阐释和传播中华文明故事最生动、最可信的素材宝库。

通过引入叙事思维与表达形式,将档案文化中提炼出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与不同受众群体的叙事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有效推进中华文化故事的全球化表达与分众化传播,强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影响力。如,《哪吒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灵感,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元素用于形象设计、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元素用于场景配音等,为海外观众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打开了一扇窗。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11日 总第4339期 第三版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天水档案局
承办单位:天水档案馆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34号
   ICP备案号:陇ICP备100008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