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天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市档案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档案事业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夯实档案发展基础,提升档案基础业务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体系。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县区档案部门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为主线,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夯基础、抓规范、强服务、促提升,档案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档案事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把贯彻省、市《实施意见》,落实《天水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作为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档案事业治理措施扎实有效,档案工作纳入各级发展业绩考核,市、县区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档案馆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档案工作的活力逐步增强,全社会重视档案工作、支持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档案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拓展工作领域,延伸服务触角,积极实施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达标工程,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监督管理,新农村档案工作扎实推进。至“十二五”末,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规范建档面达到80%,中小型民营企业规范建档面达到70%,80多个建设项目档案进行了专项验收,9个乡镇、85个村被命名为全省档案工作示范乡(村),经济开发区、社区、中介组织等新领域建档工作有序推进。
——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档案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社会档案意识普遍加强,全面落实档案行政执法主体责任,以部门联动、条块结合、专项督查等形式开展常态化档案执法检查,有效履行了监督指导职能,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创建了档案管理省特级单位19个、省一级单位33个。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对20多万条已开放档案目录进行了鉴定、审核和划控,在天水档案信息网上提供开放查询利用,全市累计接待社会各界查档人员3.8万人次,查阅档案13.6多卷、5.8万多件。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编辑出版了《西北辛亥革命史料三种》、《无法忘却的记忆》、《印信荟萃》等一批优秀档案编研图书,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天水档案》、《抗战记忆٠天水故事》,举办了《静水深澜》、《天水抗战记忆》、《情满陇山渭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天水档案资料图文展》等特色档案展览20多场(次)。
——档案局馆履职能力得到提升。市、县区档案馆不断加大档案接收征集力度,累计接收进馆档案6万多卷,征集到音像、照片、契约等珍贵档案600多件。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快速推进,累计完成全文扫描630多万幅,占馆藏量的44%,其中市馆完成480万幅,占馆藏量的65%。全面开展“四学”和争创“双十先”活动,先后组织70多人(次)参加了国家局和省局组织的岗位资格、专业技能培训,档案人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二)“十三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实现扶贫脱贫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各方面、各领域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我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强化依法治档、强化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等若干重大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为我市档案事业规划了新格局,绘制了新蓝图、注入了新活力,必将有力引领和推动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全市档案事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我市档案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档案事业发展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档案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二是档案管护设施和投入不足,档案馆(室)面积狭小、功能不全、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非常明显,档案事业发展瓶颈依然突出;三是档案信息化进展不平衡,机关单位数字化工作多数停留于起步阶段,数字档案馆建设任务非常突出;四是档案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档案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要顺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健全新机制,强化薄弱环节,拓宽档案工作覆盖面,不断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抓好两大项目(中西部县级馆建设、重点档案资源开发),突出三个创新(体制机制、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升三种能力(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构建五大体系(治理、资源、管理、利用和保障),推动全市档案事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治方向,服务发展大局。坚持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全市中心工作推进档案事业发展。
——坚持“五大”理念,协调持续发展。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全面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推动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实现城乡、行业、部门之间档案工作平衡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利用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开放发展,形成档案资源联合开发、深度开放、互利共赢的局面,努力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更好地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
——坚持创新驱动,夯实发展基础。以创新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推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共建共享。坚持把档案安全管护作为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工作头等大事,坚持档案实体安全与档案信息安全并重发展,保证档案资源和档案信息绝对安全,夯实档案事业发展基础。
(三)发展目标
档案事业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形成较为完备的地方档案法规体系、高效的档案行政执法机制、健全的依法治档工作机制,促进全市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档案资源安全管护更加规范,依法管理档案资源,形成馆藏丰富、结构合理的档案资源体系,全面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更加高效,加大对档案资源的合作开发、系统开发、多元开发,提高档案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事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力争实现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部标准化,完善应急、灾备机制,夯实档案事业发展各项基础,确保档案资源绝对安全。
三、主要任务和实现方式
(一)创新依法治档方式,推动治理法治化
1. 健全档案依法治理机制。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规章,对照检查全市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修订、完善各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档案法律法规的相关配套制度。坚持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履行职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推进档案工作由重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健全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充实执法监督人员,加强对执法监督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2. 依法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创新档案执法检查方式,将联合执法检查与独立执法检查、定期执法检查与常态执法检查、综合执法检查与专项执法检查结合起来,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档案安全专项督查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清查、处理,对因安全事故导致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丢失、泄密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 完善档案工作指导机制。按照管理权限,逐步完善档案工作指导体系,结合业务指导实际,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科学规划行业标准,抓点带面,督促检查,不断提高业务指导水平,实现档案工作业务指导全覆盖,确保建档无盲区、存档有场所、管档有专人,归档文件材料符合要求。
4. 规范开展档案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学会等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档案学会要联系收藏、书画、摄影等相关民间组织,聘请档案、历史、文物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探索建立档案鉴定咨询专家委员会,对档案的历史价值进行鉴定评价,协助开展档案征集、保护、开发等工作。积极和有保密资质的档案数字化服务公司合作,加快档案数字化进度,确保按期完成馆(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5. 深化档案法律法规宣传。结合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档案法律“八进”活动,以开展“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为契机,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多种平台,通过档案知识竞赛、档案法规宣传和档案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甘肃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向全社会宣传档案法规,普及档案知识,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档案法制意识。
(二)丰富优化档案资源,推动资源系统化
6. 丰富优化档案馆藏。深入贯彻《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依法开展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实行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机制,完善档案收集、征集机制,确保应进馆的各类档案及时接收进馆,促进档案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进一步完善档案移交制度,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扶贫攻坚行动、“双联”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新领域的建档工作,及时将重点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的文件材料接收进馆。加强对散存于社会或个人、反映本地历史发展进程和具有地方特色档案资料的征集力度,不断优化馆藏结构,丰富馆藏资源,形成馆藏丰富、结构多元、门类齐全、载体多样,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行业(专业)资源重点档案室为支撑的档案资源体系。到“十三五”末,市、县区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专门档案不少于30种,市馆馆藏量比“十二五”末增长50%,县区馆增长30%,部门、企事业单位、乡村档案室归档率达到100%。
7. 加强社会事业档案收集。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民生、文化类档案归档范围、管理办法,加强指导民生类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督促各单位档案机构要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食品安全、土地确权、民族宗教等各类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并按省上有关规定管理、提供利用和移交。档案馆要加大社会民生、文化建设类档案接收、收集工作,明确档案进馆范围,把民生、文化类档案作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资源建设重点内容,切实提高社会事业类档案资源比重。
8. 科学整合档案馆(室)资源。进一步整合档案资源管理体制方法,加大档案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档案馆(室)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积极整合地方珍贵档案资源,探索实行集中保管和统一利用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支持和鼓励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整合同一单位内不同部门、同一地区各档案馆(室)的档案资源,建立书画家档案库、名人档案库、特殊载体档案库、国家重点档案库、专业档案库等各具特色的档案资源库,形成档案资源特色优势,推动档案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
9. 完善农业农村和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围绕“三农”、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社区,全力推进档案资源建设,高度重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档案、土地确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五保供养等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工作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重视城镇规划档案的收集整理,对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档案要重点跟踪,及时建档,规范管理;继续推动村级建档,探索完善“村档乡管”模式;宣传贯彻《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社区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
10. 强化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机关档案工作制度体系,继续落实《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宣传贯彻《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推动各单位建立完善适合本机关、本系统的综合档案管理办法,确保归档率、移交率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达到100%。持续开展机关档案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公检法等重大活动、重大决策、重要会议、重要人事任免等档案的收集,切实加强党委机关档案工作,对涉及党的建设、意识形态、组织人事、统一战线、党风廉政建设等领域的档案,必须做到及时建档。切实做好政府部门行政档案的管理,强化参政议政活动档案规范管理,高度重视民主协商、委员提案、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档案收集和规范化管理。
11. 加强经济领域档案监管。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工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等档案收集和整理,重点做好公共资源交易、“3341”项目工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循环经济示范区等经济领域建档工作。加强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监管,完善行业主管、档案部门参与、职责明晰、共同推进的档案管理体制。强化宣传部、国资委、金融办等部门对所监管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界限和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企业档案范围,加强对破产、改制企业的档案处置工作,加强对新生行业领域产生档案的收集管理。
(三)加快档案信息化步伐,实现管理现代化
12. 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按照档案存量数字化、管理标准化的要求,加快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度。市馆到2018年、县区馆到2020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机关单位档案室数字化工作全面启动、加快推进,并逐步与目录挂接,以数字化档案代替原件提供利用。纳入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单位,要确保到期进馆档案全部数字化,保证电子文件形成规范并能及时归档接收保存,实现实体档案、数字档案、电子档案同步移交进馆。
13. 推进档案数字馆(室)建设。按照“增量电子化”的要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建成电子文件接收利用中心,制订相关标准和规范,着眼“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开展电子文件接收进馆工作,推动档案业务工作在线指导、电子档案在线移交系统。到“十三五”末,按照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要求,将市、县区档案馆建成功能完善的数字档案馆,70%以上机关单位档案室建成规范的数字档案室,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实现档案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
(四)构建开放合作机制,实现开发多元化
14. 提高档案资政为民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档案馆服务决策参考的能力,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大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服务,努力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把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统筹安排档案服务、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推动实现“一站式”服务,做到便民利民。
15.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电子档案、数字档案接收办法或整合方案,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做好进馆密级档案解密和到期档案鉴定开放工作,把已公开的档案、信息上传网络,开展远程利用,建立起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逐步构建覆盖广泛、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利用快捷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平台,推进城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16. 加大对档案资源的合作开发。以开放促开发,依法有序开展档案开放鉴定划控工作,建立档案大数据平台,整合民生档案数据库,建立重点档案目录资源体系,组织区域内档案馆和相关文化单位联合申报开发项目,推进档案文化示范基地、党性教育主题教室、中小学档案实践基地建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发挥档案馆公共教育功能。
17. 积极发展档案文化。面向人民群众,立足馆藏,围绕天水历史文化、建设成就、特色资源和重要工作,积极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合作,通过出版档案史料、编研著书、举办展览、拍摄专题片、开办档案文化专版专栏,依靠政策支持实施一批档案文化工程,推出10部档案编研精品图书,5部档案专题片,力争推出一批有历史厚重感、有参考价值、有档案特色、适应现实需求的档案文化产品,提高档案文化影响力。
(五)健全档案安全管护体系,实现管护安全化
18. 加快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加强前期工作协调,全力推动项目储备,按照档案馆建设技术规范,实施国家综合档案馆达标建设,争取“十三五”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建设投资项目,积极做好市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到“十三五”末,中西部县级馆建设项目全部实施并投入使用,市档案馆新馆如期建成,实现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标准化,到2020年市、县区档案馆全部建成“五位一体”功能完善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均要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满足档案存放要求的专门库房和业务工作用房。促进乡镇、村级档案室建设,实现乡镇两间房、村级两套五节柜全到位。
19. 强化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建立档案安全防范机制,加强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管理。各级各类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室要加强档案利用和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涉密档案信息服务要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认真履行利用审批手续。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异地异质备份工作,对重要电子档案和数字化数据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科学发展业绩考核内容,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各单位各社会团体要把档案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列入工作考核检查的内容,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保障,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完善投入机制。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档案事业与当地国民经济统筹发展的经费增长机制,严格落实每卷每年3元档案管护费,并将档案资料征集、抢救保护、安全保密、数字化、档案编研、陈列展览及设备购置和维护等方面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重点档案保护和开发项目,加强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培养使用年轻干部,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档案专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增强档案干部队伍活力,科学设置档案管理岗位,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保证档案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大力开展档案人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全市档案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档案干部队伍。
(四)优化发展环境。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档案法》、《甘肃省档案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档案法治意识。充分运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档案部门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新举措,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新成绩,档案工作者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